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快讯

新闻快讯

北京大学先进制造与机器人学院承办北京论坛“具身智能”分论坛

2025年11月5日下午,北京论坛(2025)新工科专题论坛平行会议——“AI for Engineering论坛暨工学发展战略研讨会”下设的“具身智能”分论坛在北京大学新奥工学大楼3004报告厅成功举行。本次分论坛由北京大学先进制造与机器人学院承办,聚焦探讨具身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学科边界与深度融合路径,汇聚了该领域国内外知名学者参与学术交流。本次分论坛由王启宁主持。

王启宁主持分论坛

论坛开幕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工学部主任段慧玲代表主办单位致欢迎辞。她在致辞中回顾了北京大学工学部及先进制造与机器人学院的建设历程,指出学院目前已组建起一支38人的高水平教研团队,其中80%教师获得各类人才计划支持,三分之二为具有创新活力的“80后”青年学者。段慧玲强调,学院充分发挥北京大学在力学控制、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等多学科交叉优势,积极推动机器人工程等新兴工科专业建设。她特别感谢与会专家对北大工程学科发展的长期支持,并表达了与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深化合作的期待,同时欢迎优秀青年学子报考北京大学相关专业的本科及研究生项目。

段慧玲致欢迎辞

在学术报告环节,五位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学者分享了前沿研究成果。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工学院院长Adrian Ionescu教授探讨了“量子与神经形态纳米电子:构建未来可持续云边智能的基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田苗教授深入分析了“具身智能的时代趋势及其高质量成果转化机制思考”;哈尔滨工业大学赵杰教授针对“如何看待当前机器人热”这一议题分享了专业见解;清华大学孙富春教授报告了“具身智能、模型训练与产业落地”的研究进展;西安交通大学兰旭光教授阐述了“世界模型驱动的机器人自主作业与学习”的创新探索。

教授作主旨报告(从左至右、从上至下依次为:Adrian Ionescu、王田苗、赵杰、孙富春、兰旭光)


在随后进行的圆桌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具身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协同创新、人形机器人设计意义等关键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现场学术交流氛围热烈。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智能技术与机器人工程的交叉研究构建了高水平学术对话平台,也展现了北京大学在新工科建设与前沿科技探索中的积极贡献,为相关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启示。


北京论坛(2025)由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韩国崔钟贤学术院联合主办。其中新工科专题论坛旨在推动前沿科技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通过系列平行会议系统探讨人工智能赋能工程发展、健康医疗创新与海洋可持续发展等关键议题,为培养应对全球挑战的复合型工程人才提供学术支撑和战略思路。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大街新奥工学大楼
  • 邮编:100871
  • 电话:010-62751811
  •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先进制造与机器人学院